2008年3月14日 星期五

同學提問 : 民主思想

葉老師:

對於「民主思想」這一個課題,學生在某些地方感到有些困惑,望老師作解。

1. 推動民主這責任在那人身上呢?市民還是領導者?

以香港作例,市民一般欠缺政治觸覺、欠缺投票意識,在投票選擇時難免有所力不從心,我會把這因素稱為「後殖民思想」;在這不完整的基礎下,領導者自然不敢隨意進行民主,在這情況下,推動民主的責任還在領導者身上嗎?明知不可為以為之嗎?還是明白「勉強無幸福」這道理,把步伐放慢?

2. 做領導者,老師曾說了「氣度」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但「防人之心不可無」,若果領導者只是因為希望能避免那些人進行「為吵而吵」的討論,才開除這一類「搞事」份子,有沒有做錯呢?

望老師能作解答,解除學生困惑。

學生 曾達恩 敬上

二零零七年四月二十五日




達恩:

來問1. 推動民主這責任在那人身上呢?市民還是領導者?

「民主」是一種意識型態、是一種精神、是對群眾的尊重,而並非哪些政客嘴邊的口號。要真正做到民主,首先要有開放的心靈,要持守公平的原則,對人要平等看待。

所謂開放的心靈,即把個人主義的色彩減到最少,用近時口號說——「放下身段」,謙虛地廣開言路,多聽其他不同的聲音。

要持守公平的原則,首先個人必須排除私心,做公家事要透明度高,對人對事要合情合理。

對人要平等看待,不能見高就拜,見低就踩。做一個很簡單的測試,一個機構裡有多少人會主動向低下層員工打招呼?這就可以看出對人是否平等看待,那是一最起碼的尊重。

至於問到由誰負責推動這個問題,首先大前題先決定要不要民主,可不可以要民主。如果大前題決定要民主,也可以要的話,則這責任自然落在政府、落在國家身上,也就是說把推行民主成為政府決策的方向,而對國家來說,自然要成為國策。至於所舉事例,學生認為「市民一般欠缺政治觸覺、欠缺投票意識,在投票選擇時難免有所力不從心…」,以為師看來,香港融會中西文化多年,教育水平普遍為高(最起碼對香港有認識的內地人都這樣說),資訊廣泛流通,要是候選人有廣泛的認受性、代表性,再加上政府的宣傳、立法,規定所有有投票權的市民都必須投票;那麼,就不會出現「力不從心」。至於你提及「後殖民思想」,根本與殖民不殖民毫無關係。學生說「在這不完整的基礎下」,那就要看你所謂「完整」到哪個地步才算「完整」了。

來問2. 做領導者,老師曾說了「氣度」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但「防人之心不可無」,若果領導者只是因為希望能避免那些人進行「為吵而吵」的討論,才開除這一類「搞事」份子,有沒有做錯呢?

不錯,做領導者必須要有氣度,愈是做大事愈要有大氣度,那就是為師前面所說的「開放的心靈」。但學生提到「防人之心不可無」,那只是哪些政客虛怯的幌子。說實在,做公家事為什麼要防人、要怕人呢?大不了這個公職就由你來當吧。當年前總理朱鎔基先生銳意反腐,提出「不造假帳」,明說帶著棺材來上任,那還要防什麼、怕什麼?只要你一心為民,這個位誰來當都無所謂,最好的例子就是孫中山先生當年讓位予袁世凱。正因為哪些愛好權位、私心過重的人,才需要防人之心。其次,學生提到「若果領導者只是因為希望能避免那些人進行「為吵而吵」的討論,才開除這一類「搞事」份子,有沒有做錯呢?」那就要看哪些不同政見的言論,到底是為公家著想還是為其個人的好處出發;若是前者,可反而被開除,這叫封殺言論。再者,在會議裡就是要討論,要討論肯定會有不同的聲音;要是大家都統一口徑,為什麼還有討論?當然,討論時目標只論事,態度盡量謙和,如能做到「和而不同」,則更能顯出寬舒的氣度。至於所謂「搞事」,這就要先來個定性,到底是唯恐天下不亂呢?還是感覺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最後,說到要開除才能解決(其實是逃避)問題,就相當於要用軍隊屠殺自己人民一樣,殺之不盡啊!

記住:做公家事(政治者,乃管理眾人之事),要光明正大,要有公心,要拋開個人的榮辱得失。為師在《中國的傳統社會》的講材中,會講及孔子怎樣看待「為政」——政者,正也。

葉老師謹覆

2007年4月26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