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4日 星期五

同學提問 : 良心責備

葉老師,
如果一旦做不道德的事時良心法庭沒有一點兒的責備, 反而更有快感, 是不是可以暢所慾為呢?

另外, 中國文化講求與世無爭, 那麼, 在中化考得較高分的豈不是最不了解中國文化而最低分的豈不是實實在在的儒者麼?
學生彥霆敬上



彥霆:

首先,這個來問,在文筆上暢達了很多,所提的問題也很真切。

關於首問,如果一旦做不道德的事時,良心法庭沒有一點兒的責備, 反而更有快感, 是不是可以暢所欲為呢?


的確,有些時候在做不道德的事,咱們良心好像沒有一點兒的責備, 那就是所謂埋沒良心,但事後回想那事時,或許內心會不安;即便沒有不安,可周邊的人知道你幹了不道德的事時,他們會怎樣看呢?儘管沒有人知道,可是有一個人很清楚你所做過的事,這個人就是你自己。因為當你在做哪些事時,你早就知道那是不道德的。除非咱們的是非黑白的價值觀完全顛倒,以做不道德的事為快,以做非法的事為刺激。要是這樣的話,你會感覺到愈來愈孤獨、愈來愈少人理解你。當一個人經常做哪些不道德的事,最起碼他的身體會愈來愈多毛病(身體愈來愈多毛病,並不一定是因為做了不道德的事,這裡沒絕對的因果關係的),他的心靈會愈來愈封閉,睡也睡不安穩,因為他會疑心生暗鬼,常常捕風捉影。到那個時候,想暢所欲為,恐怕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次問:中國文化講求與世無爭, 那麼, 在中化考得較高分的豈不是最不了解中國文化而最低分的豈不是實實在在的儒者?

是的,中國文化無論儒、道、釋,都講求與世無爭,但在中化科考得高分,並非爭回來的,更不是以不道德或非法的手段而爭回來的,而只是表示他在哪一次考試的水平而已,與「與世無爭」的人生態度是兩碼子的事。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實實在在的儒者也的確很少為世人所用,但孔子在【學而】說:「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又在【憲問】說:「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其不能也。」而在【里仁】說:「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在【衛靈公】說:「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
其實,分數的高低,並不能代表是否真的儒者,因為「分數」與「德行」畢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葉老師謹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