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4日 星期五

同學提問 : 下學而上達 , 氣質生命 , 知德者鮮矣

葉老師:


在提交短講習作的同時也順帶提出一些問題。希望老師能抽空解我困擾。

1)何謂「下學而上達」? 因為我經常聽到很多人對此句有著不同的解釋所以希望老師能點出其真正的意思。

2)何謂儒家口中的「氣質生命」呢? 我也記得老師之前也為學生解答過,但我仍末能掌握要旨希望老師也能詳細解答。

3)在子曰:「由,知德者鮮矣!」的疏解中說:「只有切實的依德而行,人的本心才會呈現,只有人的本心呈現,人才會知德...........。」 照此句的意思來說,人的本心只會在行德後才會呈現,接著是本心呈現後人才會知德。但如果一個人不知德那又如何行德呢? 難道學生誤解了文中所指的「知德」? 謝謝!

學生

邱忠明

忠明:

來問謹覆如下:

1. 所謂「下學而上達」,是透過講習詩書禮樂,在人文教化中,去喚醒仁心的自覺,並由德行的實踐,體會天道的美善。簡單地說,就是透過日常生活的道德實踐(下學)以體會天道之所以然(上達)。舉例:人處於不得時,或遇到無理的打壓,又或不被世人所理解等等,你可以做的就是好好多讀聖賢書或古今中外名人傳記,藉此體會前人的人生歷程,往往都是多麼的無奈,以安身立命(知天命)。

2. 所謂「氣質生命」者,即與「德性生命」相對。人的原始生命,未經雕琢洗鍊,那就是氣質生命,如脾氣、生理所造成的反應等。人經道德實踐,提升自己的生命,而不被脾氣、生理等操控,而由良心作取捨,這叫德性生命。

3. 孔子對子路說哪句話時,正當處於顛沛流離、非常困阨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子路難免會抱怨、會懷疑,亦即顯示世人大多在困阨的時候,往往就顧不得什麼道德不道德,所以孔子便說:「知德者鮮矣!」一者,對子路的提醒「小人窮斯濫矣」;二者,要落實「知德」,必須真正切實的依德而行,而並非停滯在認知層面上。若人能作道德的堅持,無論處於任何環境,都不動搖自己的人生信念,這才真正的「知德」。此中並沒有先知而後行的因果關係。人若能堅定自己的道德信念,其實是即知即行。明大儒王守仁有「知行合一」說,他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葉老師覆

2007/3/2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