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8日 星期五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義與利,有時兩者可共得,有時卻兩者不可兼得。

當義與利有所衝突時,我地好容易會比名利所迷惑,到底要義,定係利呢?要選擇義已經難,當想到要放棄利既時候,就更加難。孔子昸學生有人一次肫子相關既問題,而孔子就講左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名利機會,雖然只係空洞而無意義,但錯過左一次可以得到既機會既時候,就好容易會覺得心有不甘,即係古人所講既怨。孔子唔係唔看重利,但認為當利益與義必有一失既時候,係應該選擇義,原因並唔係因為孔子係老好人,而係因為人對道德既追求,係自證自存既,係不假外求既。咁即係咩呢?即係好似你係旺角坐巴士去天水圍咁,係等陣車既時候,你見到原來去沙田既巴士只係一蚊咋!但係去沙田既巴士跟本就唔關你事,事關你要去既係天水圍。係上面既比喻入面,去天水圍既路就好似成君子之道咁,你要去既係天水圍,就算去沙田既巴士唔洗錢,你都唔會去啦,所以兩者其實係無抵觸到。

成德之道既追求係獨立自足,不假外求既。孔子講無怨,就係因為孔子已經放平左德性以外既客觀限制(放平並非放下),從而面對一切而心無半點怨恨,”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就是這個意思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