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樂一體,詩畫同源
- 物我一體,祟尚自然
- 注重意境,追求情趣
- 注重神似,講究氣韻
禮樂一體
禮代表各種權利和義務之劃分;而樂則是情意之流露。古人有所云:"樂者為同,禮者為異"。樂的作用是求共存,通過舒發心中情感而令社會得以和諧共融;而禮的作用是立秩序,令社會得以安定。人的文化生活,一方面要有秩序,另一方面要有和諧感,但所謂"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太偏重樂的話,人就會亂;而太偏重禮的話,情緒就會發生衝突,故禮樂應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儒家把禮樂也看作成修身和治國的步驟。所謂"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學詩可以興起人心,學禮是立身的教育,而樂則令人有成熟的性格。至於治國方面,"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禮樂為,刑法之本,本立而道生。如果禮樂制度不建立起來,刑罰也不會洽當;刑罰不會洽當,人民無所適從,連手腳都不曉得擺在哪裡才好。
詩畫同源
藝術,無論是書歌還是繪畫,它們都是藝術家心靈對宇宙精神觀照的結果,故詩和畫在本質上是融合的,因為對於同一個精神觀照出來的詩和畫,其內涵是一致的。真正的詩和真正的畫是超越了原先的形式圍牆,與宇宙精神冥合的境界,故才會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說。
詩和畫並不是沒有形式上的規範,沒有表現的媒介。但它們並不是決定詩之所以是詩,畫之所以之畫的根本。藝術是人的精神極至的境界,它所折射出的是藝術家心靈世界興宇宙世界冥合之光,只有獲得來自宇宙廣袤深處的信息,詩才可能成為詩,畫才可能成為畫,藝術的生命本體獲得了,形式自然而然來到。於是形式不是獨立於心靈之外的東西,它不是付諸感官的客體,而是在宇宙精神流遍藝術家身心時產生的,是心靈觀照的產物。
觀賞者在接觸到藝術品之後,藝術品所帶有的宇宙心靈產物與觀賞者的內心世界得以共鳴,恰好體現了人對最高精神的理解。所以,這樣的由內而外,又復歸於內的藝術,才是中國藝術家追求的宇宙,人生,藝術的最高境界。正是出於這種藝術觀念,詩和畫的融合點並不是形式圍牆相互突破的某一點,而是融合於宇宙,人生的最高境界。故畫者,天地無聲之詩;詩者,天地無色之畫。
物我一體
對中國古代性人而言,天地萬物有其德性,而人與自然又能直接感通,人在日常生洞中亦重在順乎自然而生活。故中國人能直接於自然中識其美善,而見物之德之若與人之德相互呼應。
中國人之觀自然,一方觀其美,一方即於物皆見人心之德性寓於其中。君子觀乎天,則於其連轉不窮,見自強不息之德。觀乎地,而於其廣大無彊,見博厚載物之德焉。見澤而思水之潤澤萬物之德。見火而思其光明普照之德......此說明天德與君子之德相互呼應。 (即移情入景, 見山非山,見水非水。)
情之至也,念人中有聖人焉。充藝術性之想通物我之情,以為可以盡美學之蘊。夫通物我之情是矣,然言欣賞,觀煦,則有客觀之物相對。言表現或表現,則有我在。言移情於物,將此注彼,直觀表現合一,終未必能表物我絕對之境界。真正物我絕對之境界,必我與物俱往,而游心於物之中。(見山自己就是山,見水自己就是水。不忘而自忘,同於大通的化境。)
祟尚自然
中國古代哲學強調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親與協調),天人感應(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順應自然,祟向自然。當這種精神表現在藝術上,就把人類的美與自然的美統一起來了。
中國的山水國注重自然與人的統一,情感上也互相交流,給人美的感受。
中國園林設計融入了大自然的千姿百態,又加入了社會藝術美(人倫和諧美)的菁華,讓人和自然和諧統一。
注重神似
畫山水,最重要的問題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對著一片風景,不加思索,坐下就畫,結果畫的只是比例,透視,明暗,色彩,是用技畫畫,不是用思想感情畫畫。這樣,可能畫得準,但是畫不好,畫出來的東西沒有靈魂。山水畫不是地理,自然環境的說明和國解,不用說,它當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標準性,因神離不了形,離開了形,就沒有神,但更重要的還是表現人對自然的思想感情,見景生情,景與情相結合。
在我們我古詩內,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表面上雖然關於"人"的一句話不寫,但是,通過寫景,卻充分表現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山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裡包含了朋友惜別的惆悵,使人想到依依送別的情景:帆已經遠了,消失了,送別的人還遙望著江水,好像心都隨著帆和流水去了...... 情寓於景。這四句詩,沒有一句寫作者的感情如何,特別是後兩句,完全描寫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這兩句內,使人深深體會到詩人的深厚友情。
要得到意境,就要深刻認識對像,要有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和想像。
意境的產生,有賴於思想感情和想像,而思想感情的產生,又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度有關。要深入全面的認識對象,必須身歷其境,長期觀察。倒如齊白石畫蝦,就是在長期的觀察中,在不斷表現的過程中,對蝦的認識才逐漸深入了,份面了;也只有當事身的認識全面了,作到全馬在胸,胸有成竹,白紙對青天,造化在手,才能把握對象的精神實質,賦予對象生命。對客觀對像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畫不出好畫。
此外,齊白石曾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可見形神兼備是最基本的要永,要達到這要求,畫家使有大謄取捨和以意創造的空間。所以,中國畫追求內在的藝術精神多於形體的表現,不以追求寫實為依歸,使藝術的創作不必拘泥於一般的繩墨規矩,而講求一種大巧之拙,這使中國畫在藝術創作表現得到解放,畫家可以不受自然現象的束縛,自由自在發揮自己的性靈和懷抱,使藝術超脫於自然之上,造成藝術的最高峰。
(節錄自老師的中化筆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